NG南宫娱乐· NG南宫28官方网站· APP下载150万亿大资管扫描:险资、公募破30万亿信托业狂飙存隐忧

2025-08-02

  翻开资管行业的历史卷轴:2004年银行理财“横空出世”,这是中国资管业划时代的变化;2011年开始银信合作兴起,信托业迈入大发展时期;2012年证监会发布《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》,券商资管、基金子公司规模激增;2013年天弘基金联手支付宝推出余额宝,互联网公司倒逼传统金融机构布局线年的“股灾”暴露了场外配资、结构化资管计划加剧市场波动等乱象,“伞形信托”被叫停;2018年多部门联合发布“资管新规”——《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》,行业清理影子银行、正本清源,打破刚兑、禁止资金池、限制期限错配,大资管回归同一起跑线年起至今理财子公司陆续呱呱落地,清洁起步,构成资管行业合规发展新势力;到2024年末,银行理财净值化率98%,非标资产基本出清,大资管行业从野蛮生长逐步走向规范、透明、合规。

  但资管新规之前银行理财“资金池”“资产池”的做法仍有一定的惯性,作为与行业共同成长的观察者,21世纪资管研究院也发现,银行理财自2022年两轮股债大跌导致规模萎缩以来,屡次通过多种渠道来扭曲资管新规的初衷甚至“伪造净值曲线”,也就是所谓的“魔法”:例如通过保险资管获得高息存款、通过信托收盘价打造私募债稳定净值、通过不断新发小产品做高收益“打榜”募集资金、通过选择性披露产品过往业绩误导投资者、自建估值模型套用在不能使用摊余成本法的资产上以平滑净值……监管在发现此类迹象后均要求行业进行整改,但根源尚未去除——资管机构“规模情结”根深蒂固,已成思维定势,一时间难以切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策略和机构管理模式。

  呼吁“反内卷”,呼唤“高质量发展”,应当是2025年银行理财乃至大资管行业的主基调。在高质量发展方面,证监会走在前面。2024年起,证监会已经发布多份监管文件以加强资本市场监管、推动高质量发展,并促进市场稳定,比如去年推动“国九条”落地、规范证券交易佣金收取行为,2025年5月推出《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》,督促基金行业机构牢固树立以投资者最佳利益为核心的经营理念,并贯穿于公司治理、产品发行、投资运作、考核机制等基金运营管理全链条、各环节。金监总局于2025年3月发布《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管理办法》,要求代销机构严格落实KYC(了解你的客户),防范代销业务风险;总局也于同年5月起草《银行保险机构资产管理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》,旨在统一信托、理财、保险资管产品的信披标准,提升透明度,保护投资者权益。

  从纵向变化上看,这十年间(从2014年到2024年)资管规模总体呈现增长,以2016年为分界线,由于基数已经较高,叠加资管新规及各个子行业监管规定逐步落地,2017年开始增幅减缓,甚至在2018、2019、2022这三年出现了负增长。其中,2018-2019年出现负增长是因为资管新规落地,对行业形成规范性约束的效应,而2022年的下降是因为两轮股市、债市的波动导致权益资产和固收资产估值缩水,资管产品整体风险提升而收益率下滑,“性价比”低过银行存款,因此资金涌向银行定期存款,高成本的定期存款在银行负债占比提升,客观上导致了银行整体负债成本爬升,在LPR屡次下调的情形下,2023年到2025年上半年国有大行领头,连续6次下调存款利率。在存款利率下调后,由于2023年债券牛市开启,一直到2024年末,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一路下行,再加上保险“炒停售”效应明显,2024年9月起权益市场回温,因此居民资产回流至银行理财、保险、公募基金等资管行业。

  2024年公募基金越过30万亿门槛的原因,21世纪资管研究院认为有三:一是2024年9月24日,当天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发布了多项重磅增量政策,被称为“924新政”,比如明确中央汇金“类平准基金”定位,通过大规模增持ETF(如沪深300、中证500等)稳定市场,这成为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转折点,A股市场经历了显著变化,上证指数从低点一度大幅反弹至3674点高位;二是被动投资爆发式增长,新“国九条”建立ETF快速审批通道,社保基金将ETF纳入投资范围,2024年境内交易所挂牌ETF总规模超过3.7万亿元,较2023年末增长 81%;三是低利率环境下,债基、货基虽收益率下滑,但由于其申赎方便仍旧成为客户的优质流动性管理工具,此外“固收”产品也满足了客户平衡风险收益的需求。

  南宫28,南宫注册,南宫网址,南宫平台,南宫娱乐,南宫娱乐官网,南宫娱乐登录入口,南宫官方网站,南宫app,南宫pc,南宫28官网,南宫28平台,南宫28APP,南宫28下载,南宫娱乐城,南宫游戏官网

  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数据,截至 2025年6月末,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1.36 亿个,其中超过98%都是个人投资者。个人投资者数量最多的仍是风险偏好为二级(稳健型)的投资者,占比33.56%。风险偏好为一级(保守型)和五级(进取型)的个人投资者数量占比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,分别增加1.03和1.25个百分点。这说明,大部分理财投资者依旧将理财产品视为“存款替代”,权益类、衍生品类等创新产品难以在银行渠道进行快速拓展。因而推出理财的机构只能不断加大低波稳健产品的供给,对权益市场投研能力的成长一定程度上被限制。不过相较于往年,五级(进取型)个人投资者比重略有增加,说明在权益市场回暖的情况下部分投资者风险偏好提升。

  债券依旧是银行理财的第一资产来源,2024年债券配置占比为43.5%,但相较往年已经有所下滑,2023年末是45.30%,近10年最高点出现在2020年,为64.26%。由于2024年4月,央行通过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了《关于禁止通过手工补息高息揽储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的倡议》,银行整改“手工补息”,叠加年底监管整顿同业高息存款,理财资产投向中“现金及银行存款”一项占比较往年下滑较大,从2023年的26.70%滑落到2024年的23.90%。不过正是由于同业存款限价,理财资金转而抢配同业存单,2024年末同业存单配置占比达到14.40%,远高于上一年同期的11.30%,配置占比为近5年最高值。非标债权占比进一步下滑至5.40%,而2018年末资管新规实施初期此项为17.23%,连年下滑,影子银行风险逐步化解。投向公募基金的资金占比较上一年提高了0.8个百分点,但投向权益资产占比较上一年下滑0.3个百分点,为近年最低水平。值得注意的是,由于美国等市场维持较高利率水平,美元理财等产品颇受市场欢迎,代客境外理财投资QDII占比连续三年抬升,2024年末达到0.90%。

  三是投向工商企业、基础产业和房地产业的资金信托占比均呈下降趋势。其一,2024年末投向工商企业资金信托规模为3.97万亿元,比2023年末的3.79万亿元增长4.75%;占资金信托比率从2023年末的21.80%下降为17.83%,净减幅为3.97个百分点。其二,2024年末投向基础产业资金信托规模为1.60万亿元,仅比2023年末1.52万亿元增加0.08万亿元;占比从2023年末的8.73%下降至7.20%,减幅为1.53个百分点。其三,2024年末投向房地产业资金信托规模为8402亿元,比2023年末的9739亿元减少1337亿元;占比从2023年末5.60%下降为3.78%,这也与房地产销售遇冷的下行周期相吻合。不过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: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,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,充分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潜力。因此,政策重大变化下,2025年房地产业投资机会将逐渐显露,并为投资基础产业和工商企业创造新的机遇。

地址: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客服热线:400-123-4567 传真:+86-123-4567 QQ:1234567890

Copyright © 2018-2025 NG南宫娱乐· NG南宫28官方网站· NG南宫APP下载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